基于當前我國能源結構清潔化和大氣治理的迫切需求,建設核電站已經成為了中國能源戰略的重大解決辦法。而核電站,就離不開核燃料的生產。核燃料的可謂是中國核電站的動力源泉。
相關資料顯示,燃料研發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幾乎與核工業發展同步,然而僅限于軍工領域。在民用核燃料方面,在運核電機組中,除了中核集團的秦山核電一期核燃料元件是自主研發生產之外,其他都是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產物。
國內南北兩大核電“糧倉”均屬中核集團麾下。其中,北方“糧倉”——中核北方始建于1958年,是我國最早,也是當前國內走在最前列、技術路線最全的核燃料科研生產基地,承載著自主先進核燃料研發攻堅的使命。
近日,央視的紀錄片《大山里的共和國建設者》就曝光了中核北京高溫氣冷堆核燃料元件廠的生產畫面。
走進202廠(也就是中核北京高溫氣冷堆核燃料元件廠)核燃料加工車間,很少能看到工人們步履匆匆的身影,因為這里從原料的提純到生產出成品,已經全部變為由機械完成。
圓盤中像小米一樣的顆粒,就是球型核燃料核心顆粒的最初形態,將提純過的液體燃料,以均勻的速度滴入冷卻液中,形成這種固體小球。而這紅球型固體小球的核心顆粒會讓核能在核反應堆內釋放的更加充分。
若干平鋪著黃色小球的圓盤像籠屜一樣堆疊起來,經過一系列高溫加工處理,小球顏色由黃色變為深棕色,這就完成了球型核燃料核心顆粒的加工。而最終的核燃料元件成品內就包含著一萬多顆這樣的小球,成為能量的源泉。
別小看這樣一顆燃料原 件,這其中只含有7克鈾元素,但是經過反應,可以產生的能量和1.2噸煤產生的能量相當。核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是中國能源發展的重要一環。目前202廠為我國首座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生產球型核燃料原 件。一個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首爐,需要80萬個這樣的核燃料球。以后每年都需要30萬個核燃料球。
走進廠房,可以看到工人并沒有穿著嚴密的防輻射服,而是都穿著普通工作服上班。很多人談“核”色變,一旦提到“核”,認為必須要穿著防護服,但生產核燃料的車間卻并非如此。核燃料元件廠的生產過程中不發生核反應,所涉及的鈾材料如八氧化三鈾(天然鈾)、六氟化鈾和二氧化鈾,主要是產生α、β射線的弱放射物質,弱得穿不透一張紙,所以工人在車間里不必穿防護服。
國家經濟發展肯定需要電,而我國又簽訂了一系列環境保護和全球變暖的協議,在國際上也加入了《巴黎氣候協定》,在這種需求和承諾下,如果繼續使用火電,那么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會非常大。另外我們國家沿海地區缺乏電力,但又沒有煤資源,因此存在如果建設火電站,需要長途運輸煤的問題,對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的壓力會非常大,所以核電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Copyright © 2018.蘇州欣彩紡織品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